来源:乡创联盟(ID:rural_maker)
1/5的河北,在这一座小城里,可以看见大中国。同样,这里可以看到微缩中国的乡村振兴。无数项目在中国大地上落地开花,都避免不了处理项目和乡村的关系这一重要议题,但能解决乡村问题才是核心。每一个项目里都有原住村民在生活,有新进来的各个领域的返乡者,有政府、企业、公益机构等等,民生与经济的发展、返乡者和原住民之间是否和谐、集体建设用地和区域所释放能量的关系,这些都不容忽视,并发挥着基础的作用。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有一个悲观的结论:未来10年、30年已经不可预测了,我们现在想也是白想。与其去想未来什么会变,不如去想什么不变,那就是艺术和情感,一方面这也是解决乡村问题的好抓手。位于河北省保定的易县,开启了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摸索出了以“旅”驱动,以“文”深耕,以“农”赋能,以“商”连接,的产业融合新模式,把乡村振兴推进到了新境界。距北京2小时半、保定1小时半、雄安新区1小时,这样一块兼具城市半径圈优势与自然禀赋优美的宝地,和大多数地方一样存在地区精准脱贫、城乡融合问题。圆歌文商旅经过三年多的调研、思考与摸索,才对这里的总体定位确定以农业升级为基础,以艺术手法促进地方创生。142平方公里的区域容纳了21个村子,从中挑选出散落在六个小镇里的8个村子,用8个村子带动21个村子里面的就业、产业发展,同时在27平方公里的水域串联12个渡口,最终形成一景一园六组团八村十二渡的产业布局。整体规划来说类似于一个金字塔,以艺术为抓手,打造这里成为一个没有盖的大地艺术馆,可以让全龄段的人在全域的场景当中,欣赏到美的价值和产业本身带来的情感体验。第一层是乡村农业,深耕研究产品的本身,做有机农业的产业集群;第二层是乡村美学,在生活美学上与有机农业进行联动,构建一二产生活美学资源平台;第三层是乡村旅居,从度假住宿、生活消费、运动休闲等方面与各领域的头部机构进行合作;第四层是乡村文化,融入艺术和文化元素,本质上是艺术资源与教育研学的融合。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都应是体察式和实践式的,而非旁观式和学术式的。在圆歌文商旅集团总裁魏娜看来,在乡村房子的本身也许并不值钱,他们要做的是让房子以外的‘入场券’变得值钱,想要呈现给大家的也不是生活方式,而是生活的本质。这种对乡村价值的塑造,其实是打造了一个真实的在地化产业模型的场景,滋养着产业小镇,同时把在地村民变成“新农人”,又引进了一批新易水人在这里营造出真实的旅居生活,由此进行着乡村振兴,最终实现城乡融合的面貌。易县西部深山区的田岗——第一个“破冰”村,秀美山村,600余年的建制历史以及武术会、九曲黄河灯会等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逃不过交通闭塞,基础条件差,村民观念保守,多年坐拥山水还是贫困。2016年才乘上了产业扶贫的东风,但发展资金有限,人才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无法形成规模化经济势能,项目借势以田岗这一试点磨合出较清晰的模式(与村民、村集体协作共同发展的模式),再推行联盟村政策,带动整个环湖的十几个村产生新的产业循环和产业逻辑。2020年袈蓝以知行合一的乡村社区营造理念驻村,“田岗知行村”拉开帷幕。知行合一,是中国农业社会萌发并得以承继的朴素品德。“知”代表返乡者与新农人的新知、营造良性产业生态的新配方和“扎实做好土壤”的价值观输出;“行”代表以人为本的行动步骤,从驻地到帮扶再到激活,始终行动在当地。乡村对发展的诉求本质上是对“内生力”的诉求,针对这一核心矛盾,团队在实践中总结出了“破冰、松土、播种、浇水”的“知行四步”,这也是袈蓝“做好土壤”价值观的具体表现。破冰:驻村工作,征询调研,尊重在地文化、组织活动,赢得村民信任;松土:规划策划,建筑改造,产业辅导,与民共建,集体决策;播种:乡村客厅(袈蓝公社)落地服务,在地IP孵化,用工当地招募;浇水:运营方法导入,引进人/财资源,吸引返乡创业者,新农人赋能。四个以人为本的行动步骤有序进入村庄、融入村民、植入业态、孵化业态,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改善,调动村民的观念变化和积极参与。村落核心部分背山面水,依山势缓坡而上,呈现高度聚合状态,在土壤改良的“破冰”阶段,团队把建设部分的重点放在核心居住区外围展开。提升村容村貌的同时,通过安置区的商业预留、市集建设及重要节点项目的打造,让村里人看到、体验到变化带来的就业机会、收入增长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从而实现土壤的松动,推动村里人的认同与积极合作,再进一步整体改造和产业升级。再结合“艺术共同体”概念打通城乡壁垒,形成以中央农田为核心、对可利用房屋进行优化提升营造艺术田园,利用现有宅基地打造众创田园,并在妥善安置村民的前提下有序建设未来的综合度假区思路,呈现一环(最美田园路),一带(滨河景观带),五区(艺术田园、众创田园、村民安置区、易水度假区、山地生态区)的艺术主题村空间布局。我们想建构一个未来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的、中国人喜欢的、艺术的三年展。——总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基于内容与在地优势的深度融合以及可积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艺术”确立为田岗村试点打通城乡通路的破题和乡村场域全产业的联动点。易水三年展通过新大地艺术节形态呈现,以乡村为平台、艺术为载体、全域驱动为手段,每三年为一届,围绕易水湖核心山水,覆盖周边六镇八村十二渡,开拓一条艺术与乡村和谐共生的区域蝶变。首届“易水三年展”将在2022年举办,以“艺术照亮乡村振兴之路”为主题,以艺术和文旅为抓手,从诗意大地、欢聚大地、乡爱大地三个维度展开策展,通过全年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活动,实现大众与艺术关系的转变,实现生产、生活、文化等多重功能价值的共生共存,唤醒大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参与和感受。艺术介入乡村,不是所谓的改造,也不是所谓的改建,而是真正地融合。第一期田上山水,以乡村风貌改造为核心,艺术家们需以一个“居民艺术家”的身份对驻地所在物质、文化、生态作出回应。第二期极光计划,以在地文化挖掘与艺术呈现为核心,艺术家们在地创作的作品是与在地共情的表达,是被当下问题激发的思考,亦是生发于即刻感知而传输出的异想图景。两期艺术家驻地计划,27位艺术家,2位策展人,50余件艺术作品在易水时空诞生。艺术家们来到田岗进行在地创作与当地古村生态链接,深入体验中国北方传统村落的风土人情,与当地居民和驻地文化交流互动,实现新艺术与新乡村同生共存,让艺术创作真正植根于田岗知行村。随艺术家来到田岗驻地,去爬附近的山,参拜山上的娘娘庙,坐在“田岗塞纳河”边发呆,和村里的爷爷奶奶聊天,到了晚上抬头就能看到满天星。研究传统村落,重新梳理文化脉络,在启发创作思维的同时,经过艺术家们参与的“营造”,将北方古村与人连接在一起,让艺术与这里真正地融合。SMART旗下设计品牌AIM国际设计竞赛应袈蓝邀约来到这里,以村民闲置老宅为场地,围绕乡村“新生活”展开的一次城乡互动实践。AIM历届竞赛中5位获奖AIMer参与到了这场城乡互动,入驻田岗勘探、设计,与当地人沟通交流,围绕不同场景,从不同角度带来落地化的创新实践。设计师们选择五个村子里空置已久的老院子,分别以供销社、理发馆、工匠之家、烘焙工坊、儿童活动中心这五种既融于乡村又融于城市的生活场景,作为标的开启在地化的设计。通过对同一个空间变化的探讨,让设计师与艺术工作者们更加了解乡村的传统,美与切实的需要,可以接受什么,必须尊重什么,如何创作一个“对的”作品,如何让设计与艺术对乡村的文化保留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真的有意义、有帮助。村民打开视野,接纳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进入。在对院子翻新的建造过程中,理解耳朵中的乡村振兴到底是怎么实现的。看到城里人脑袋里不同的世界,接受它,参与它,找到自己可以过上更好日子、享受更好生活的新营生。改造主题:守艺工坊 孙立东 & Anna Andronova 大!建筑事务所(DA!Architects)由传统景区转型,到中国新一代家庭理想的旅居度假目的地,田岗村也为更多平平无奇的乡村带来蝶变的可能。本文来源乡创联盟,作者:URM,由绿水青山大数据推荐发布
我们的小目标:
2年内,分享1001份乡愁
完成:141/1001